2006-11-30

影藝 CineArt



影藝今天結業了,希望這是暫時的,希望她能另覓好地方重生,延續十八年前開始的一份浪漫情懷,她將會不日放映,不……應該是下期上映。

大學時代比較常去, 當時新華還在。

起初去,感覺很好,很有歐洲藝術片小戲院的味道。在影藝,我看了生平第一部三級片 ─ 《籠民》;看了兩次《情書》, 看了《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The Postman)(全院滿座,因為我記得我是坐第一行的,在今日真是難以想像)、《孤星淚》 (Les Miserables)、安哲羅普洛斯的《一生何求》(Eternity And A Day)。最難忘是和他在元宵看《雲上的日子》(Beyond The Clouds)。因影藝地點較僻(正因為獨處一隅,和大街有一段距離,才能有一段路的時光去消化、回味剛才觀影的電影,才能慢慢從漆黑的光影世界走進現實世界),那時餐廳不多,我和他看戲後,就一邊步行往銅鑼灣,一邊討論剛才的劇情。

後來畢業了,少去了,始終是九龍人。隔了幾年,看《聲光乍洩》(Little Voice),已發覺戲院入座率大不如前。再隔幾年,看韓片《愛的空間》,感覺影藝芳華不再,看來快要捱不住了(老實說,近年選片也不比往昔了,再加上電影中心、IFC及其他電影節的競爭)……然而怎麼青春消逝,也不想影藝成為追憶……因為影藝,你是獨特的,你是一眾擁護你的影迷心目中的Cinema Paradiso(《星光伴我心》一片中的老戲院)……

近期在影藝看了《爸爸愛的回信》(Dear Frankie)、《燦爛人生》(The Best of Youth) 。像《燦爛人生》,只有影藝這類放藝術片的戲院,才能放映這部足足六小時長的電影。

剛剛的國慶日,和朋友特地告別影藝,拍了幾張相片,然後入場看《布達佩斯之戀》, 好一個 Gloomy Sunday……

2006-11-11

我的舊戲院雜憶

戲院當中,我最有感情與唏噓的是彌敦道沿線戲院,從中六開始,便和中六開始相熟的同班同學阿伯特相約在週六看戲,通常看12:30,西片愛到大華;較冷門,尤其是法國片就去普慶,還是人手劃飛呢(我現在恨自己沒儲戲票的習慣,老友倒有),在普慶最難忘的是小學全班去看《齊天大聖》坐超等,小時候看電影機會不多,另外較難忘是在該院看《鴉片戰爭》(因很少看中國電影)和三小時的《盜火線》(因為坐三小時坐得很辛苦)。後來新開而短命的倫敦也去過幾次,但印象不深。之從出來做事,在某電影發行公司工作,員工福利之一是每月獲得戲票四張,到旗下戲院看戲,那時便多到美麗華及(新)凱聲看戲。後來有一期(約九十年代末二千年初)彌敦道沿線戲院接二連三關門大吉,無不唏噓,因為開始到戲院看戲,就是這幾間。

說到油尖旺戲院,有兩間只有一次經驗的,一次是在92年參加動畫迷俱樂部獲贈戲票到佐敦華盛頓戲院看《飛天紅豬俠》會員招待場(那時葵芳百老匯起初是想做動畫戲院),好像有超等的,但那時對此院感覺不太好。另外就是到太子戲院看《喜宴》,那時好像新開不久,去試新戲院,發覺地點偏僻。入場後,天啊,像是看電視,院小,連我和朋友在內,只有四五人......難怪後來變了做三級戲院了。

我住在橫頭磡,以前樂富中心曾有樂富戲院,最難忘是在那裡和一位快移民的好友看《審死官》及有一次打八號風全家去看《高度戒備》(可能記錯片名,但演員肯定有劉青雲、吳鎮宇、導演是林嶺東)。 有一次也到過慈雲山萬年戲院看《城市獵人》,和朋友好像包場,那戲院是有超等的。

另外,有時也有去九龍灣的宇宙環球,即現在UA德福的位置。

最有文化是新華影藝了,我在新華看《艾活傳》、《天安門》的。而影藝,《籠民》、《情書》、《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好像和六叔同場),《雲上的日子》,《孤星淚. 》……未有百老匯電影中心之前,也愛到影藝看,那時大堂放一些露天茶座的桌椅,又多鬼佬鬼婆,很有文化氣息。最近一次看已是《愛的空間》(註),驚覺戲院變得很舊,最近發覺選片已大不如前般眼光獨到了......

註:此文寫於二零零五年六月。

七夕的莫名孤寂 Inexplicable Loneliness

  是日七夕 莫名孤寂 一早起床 在滂沱大雨下 打著傘 在一條陋巷中 獨自 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