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女孩日記》是一部溫暖窩心感人之作。
上畫前看預告片,已經十分期待。那短短的預告片,喪禮、親情......已令我想起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日本電影的親情描寫,一向是我的那杯茶。恰如一杯綠茶,淡淡然中卻又令人細味。況且此片導演是枝裕和,一向擅長拍家庭關係,不過前作《誰明赤子心》、《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奇蹟》都著重男性角度,這回主角是全女班,且看導演是否同樣駕輕就熟?
是枝裕和果然沒有令我失望。他可以拍題材沉重的電影,但也可以拍生活小品。無論是採用哪種調子,但還可以拍出微妙的親情。在《海街女孩日記》,一幕幕生活細節中,看似十分日常,其實導演舉重若輕,既暗示各角色背後的心結,交代他們之間的矛盾和複雜關係,同時又探討家庭倫理和人生的意義。雖然故事牽涉同父異母、婚外情、生老病死......但沒有呼天搶地或煽情灑狗血的情節,反而令人看得舒服,感受到親情暖意,時間就在嬉笑怒罵中流逝,人就這樣不知不覺成長,生活就這樣度過。人生就是如此。
本片的選角也是一絶。綾瀨遙、長澤正美、夏帆、廣瀨鈴都演好主角四姊妹截然不同的性格:大姊幸盡責認真,二姐姊佳乃豪爽隨性,三妹獨特開朗,么妹鈴乖巧懂事。但本片有兩個角色雖然從來沒出場,卻感覺到他們的存在。第一個是四姊妹的父親,是四姊妹的連繫。第二個就是外婆。原來人雖死,但卻以另一形式存在,並將美麗的東西和記憶留給下一代。梅酒、浴衣、咖哩海鮮,就這樣傳承下去。(不由得想起香港,土地問題,基本生活起居的地方也不夠,哪有地方放祖先位、浸梅酒,更不用說有花園種梅樹。樓房到一定日子就要重建發展,把度高刻記和成長記憶也埋掉。我們又如何力保傳統不失傳?)
在本片也看到日本十分重視傳統,慎終追遠。家中設祖先位,不時拜祭。原來先人離世後七年,也要舉行七年忌法事悼念。
在本片也看到日本十分重視傳統,慎終追遠。家中設祖先位,不時拜祭。原來先人離世後七年,也要舉行七年忌法事悼念。
時間的縱線沒有間斷,地域的橫線也可以沒有阻隔。父親縱使遷至北方的山梨縣,但還是找到與家鄉鎌倉相似的風景,不時做家鄉料理回味家之味。何謂家?唐代白居易有詩:「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蘇東坡也有詞《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相信也是鈴最佳的寫照。在鎌倉加入足球隊,認識朋友,一起弄白飯魚乾,過愉快的校園生活;在家摘梅浸酒,煮飯做菜;在海貓食堂享受二宮阿姨的拿手料理......在這一年裡,長女幸諒解了父母。由最初說父親「是好人,但無用」,到結尾卻倒轉說父親「雖無用,但好人」,感謝父親留給她們幾姊妹一個好妹妹。或者正如海貓食堂的二宮姨姨所言,無論怎樣,美麗的東西依舊美麗。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不管怎樣,也要欣賞美麗。
看完電影後,相信很多觀眾和我一樣,很想去鎌倉欣賞鎌倉美麗的一面!坐電車去體會這小城古樸的風味,去還有到海邊吹吹海風,當然還要一嚐白飯魚的味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