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包含「戲院」標籤的文章

BC十週年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Broadway Cinematique

十年前,對電影開始熱中。 由於你位於九龍,我很快移情別戀, 跟 影藝 越來越疏遠,跟你卻越來越親近 。 怎不親近呢? 縱使你位置偏僻,置身於龍蛇混集的廟街、砵蘭街附近, 縱使銀幕較小, 但是當年你的座位很舒服; 又有閱覽室,給一眾影迷閱觀電影雜誌和書籍; 還有電影海報專門店; 後來還開了餐廳和書店。 當然,最重要是,你上映了其他主流戲院不會上映的電影。 我看了除《情書》外所有岩井俊二的電影、 生平第一部的杜魯福電影《四百擊》(The 400 Blows)、 《八月照相館》(Christmas in August)等韓國電影, 還有泰國、法國、西班牙…… 五年前,你辦了一次盛大生日會。 我也特地到賀。 有人問我對你的意見, 我對你讚不絕口。 那時我只是提議希望你能重映一些已落畫的滄海遺珠, 例如《山雨欲來》(Before the Rain) (雖然到現在還未有緣觀看), 不知我這個建議,是否促使BC Sundays的誕生? 還有「咪走雞電影台」, 大約零三至零四年,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晚上八點鐘, 就可走進閱覽室免費觀看一些小眾或一些大導的另類電影。 我看過了Italian For Beginners、Elling、Gerry、 Last Orders、《慾望之規條》The Law Of Desire等電影, 大家擠在漆黑狹小的閱覽室中, 隱約聽到外面餐廳的聲音, 有點像學生時代的電影欣賞活動。 最好笑是看Gerry, 即使主角之一是麥迪文 (Matt Damon), 由於全片只映著兩個主角在荒野走來走去, 節奏慢,起伏少,對白不多, 未幾已有一半人離場。 可惜自零五年起, 「咪走雞電影台」就沒辦了, 少了一個和其他影迷一起欣賞另類電影的活動。 十年了, 雖然你愈來愈商業, 座位也不比以前舒服, 但我還是年年續會, 尤其是 影藝 休業後, 你是碩果僅存可慰一眾影迷 在戲院欣賞一些主流商業戲院不公映的電影。 在此,我希望 你繼續成為影迷的聚腳地, 也不要太背離你成立的宗旨。 祝你生日快樂!

影藝 CineArt

圖片
影藝今天結業了,希望這是暫時的,希望她能另覓好地方重生,延續十八年前開始的一份浪漫情懷,她將會不日放映,不……應該是下期上映。 大學時代比較常去, 當時 新華 還在。 起初去,感覺很好,很有歐洲藝術片小戲院的味道。在影藝,我看了生平第一部三級片 ─ 《籠民》;看了兩次《情書》, 看了《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The Postman)(全院滿座,因為我記得我是坐第一行的,在今日真是難以想像)、《孤星淚》 (Les Miserables)、安哲羅普洛斯的《一生何求》(Eternity And A Day)。最難忘是和他在元宵看《雲上的日子》(Beyond The Clouds)。因影藝地點較僻(正因為獨處一隅,和大街有一段距離,才能有一段路的時光去消化、回味剛才觀影的電影,才能慢慢從漆黑的光影世界走進現實世界),那時餐廳不多,我和他看戲後,就一邊步行往銅鑼灣,一邊討論剛才的劇情。 後來畢業了,少去了,始終是九龍人。隔了幾年,看《聲光乍洩》(Little Voice),已發覺戲院入座率大不如前。再隔幾年,看韓片《愛的空間》,感覺影藝芳華不再,看來快要捱不住了(老實說,近年選片也不比往昔了,再加上電影中心、IFC及其他電影節的競爭)……然而怎麼青春消逝,也不想影藝成為追憶……因為影藝,你是獨特的,你是一眾擁護你的影迷心目中的Cinema Paradiso(《星光伴我心》一片中的老戲院)…… 近期在影藝看了《爸爸愛的回信》(Dear Frankie)、《燦爛人生》(The Best of Youth) 。像《燦爛人生》,只有影藝這類放藝術片的戲院,才能放映這部足足六小時長的電影。 剛剛的國慶日,和朋友特地告別影藝,拍了幾張相片,然後入場看《布達佩斯之戀》, 好一個 Gloomy Sunday……

我的舊戲院雜憶

戲院當中,我最有感情與唏噓的是彌敦道沿線戲院,從中六開始,便和中六開始相熟的同班同學阿伯特相約在週六看戲,通常看12:30,西片愛到 大華 ;較冷門,尤其是法國片就去 普慶 ,還是人手劃飛呢(我現在恨自己沒儲戲票的習慣,老友倒有),在 普慶 最難忘的是小學全班去看《齊天大聖》坐超等,小時候看電影機會不多,另外較難忘是在該院看《鴉片戰爭》(因很少看中國電影)和三小時的《盜火線》(因為坐三小時坐得很辛苦)。後來新開而短命的 倫敦 也去過幾次,但印象不深。之從出來做事,在某電影發行公司工作,員工福利之一是每月獲得戲票四張,到旗下戲院看戲,那時便多到 美麗華 及(新) 凱聲 看戲。後來有一期(約九十年代末二千年初)彌敦道沿線戲院接二連三關門大吉,無不唏噓,因為開始到戲院看戲,就是這幾間。 說到油尖旺戲院,有兩間只有一次經驗的,一次是在92年參加 動畫迷俱樂部 獲贈戲票到佐敦 華盛頓 戲院看《飛天紅豬俠》會員招待場(那時 葵芳百老匯 起初是想做動畫戲院),好像有超等的,但那時對此院感覺不太好。另外就是到太子戲院看《喜宴》,那時好像新開不久,去試新戲院,發覺地點偏僻。入場後,天啊,像是看電視,院小,連我和朋友在內,只有四五人......難怪後來變了做三級戲院了。 我住在橫頭磡,以前樂富中心曾有 樂富 戲院,最難忘是在那裡和一位快移民的好友看《審死官》及有一次打八號風全家去看《高度戒備》(可能記錯片名,但演員肯定有劉青雲、吳鎮宇、導演是林嶺東)。 有一次也到過慈雲山 萬年 戲院看《城市獵人》,和朋友好像包場,那戲院是有超等的。 另外,有時也有去九龍灣的 宇宙 和 環球 ,即現在UA德福的位置。 最有文化是 新華 和 影藝 了,我在 新華 看《艾活傳》、《天安門》的。而 影藝 ,《籠民》、《情書》、《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好像和六叔同場),《雲上的日子》,《孤星淚. 》……未有百老匯電影中心之前,也愛到 影藝 看,那時大堂放一些露天茶座的桌椅,又多鬼佬鬼婆,很有文化氣息。最近一次看已是《愛的空間》(註),驚覺戲院變得很舊,最近發覺選片已大不如前般眼光獨到了...... 註:此文寫於二零零五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