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4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Crying Out Love In The Centre Of The World

深深思念一個人 我們都活在世界中心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因。
《詩經》(唐風 .葛生 )



《Touch》和《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有很多共同的主題:
青春、初戀、純愛、生死......

背景都是80年代。

因此在《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就出現了80年代的潮物(Sony亦因此起家的) - 隨身聽(Walkman)。

男女主角用隨身聽傳情,交換有聲情書,既真摯浪漫,又含蓄動人。

80年代也是給人這種感覺,是個黃金年代,潮流文化都創意無限,一切在急速發展,但又人情未失。那時未有互聯網,未有手機,仍未被電腦完全洗禮,沒有電腦還可以過日子。

電影版的森山未來和電視版的山田孝之都能把朔太郎的傻憨深情演繹出來,山田孝之尤其突出。女主角的長澤正美和綾瀨遙都青春可愛。

當然在感情的鋪排就以電視版佔優。絕症愛情的主題久不久便有人翻新重拍,之所以歷久常新,而又令讀者,令觀眾動容落淚,全在於細節的描寫,讓觀眾投入到男女主角相愛的歷程裡 - 從朔太郎替冒雨替讀悼詞的阿紀打傘,阿紀因而愛上他,到朔太郎對阿紀在意、追求、告白,感情未穩的妒忌、不安、患得患失,再到心意互通,共歷生死,電視版都拍得很細緻感人,難得的是還有祖父戀情的對照,以及友情描寫的點綴,電視版的故事就更加豐富而又不會喧賓奪主。

日本片不會太煽情,不會像韓國片那樣要催人淚下,雖然悲傷,但哀而不怨。

無論是電影版或電視版,朔太郎都有新戀人。電影版和電視版的新戀人設定雖然不同,但朔太郎是幸福的。兩人都能包容朔太郎有一段悲傷過去。電影版的律子小時候已跟阿紀有一段奇妙的緣份,也完全了解阿紀和朔太郎那段傷痛的戀愛。電視版的小林明希也曾經滄海。新戀人陪朔太郎向前走,從阿紀的死畢業,圓了阿紀心願,把骨灰灑在世界中心上,阿紀會永遠留在他心中,但他也要帶給別人新的幸福了。因此,我覺得這個故事是圓滿的。

有趣的是,70年代飾演《赤的疑惑》等絕症電視劇的三浦友和,在《在世界中心呼喚愛》這部廿一世紀的絕症電視劇演阿紀父親,真是歲月不饒人。

2006-02-12

Touch



























Touch 漫畫和動畫是我的All Times Favourite 之一,漫畫肯定是我五大喜愛漫畫之一。

看Touch,我發覺自己是多麼浪費青春,虛耗年華。我的人生因而改寫,從自閉的世界走出來,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愛做的事。

Touch於我有一個情意結,而且也耐看。當年Touch 和 Orange Road 把我從無線的慣性收視拉出來,我對這兩部青春作目眩神迷。那時也是我對動漫畫最「發燒」的時期。但後來,經過時間的沉澱,發覺 Orange Road只是一杯外表很可愛漂亮的雪糕芭菲,而Touch則像一杯上佳濃茶,於齒頰留香,久不久讓人回味。

友人曾說過,安達充的漫畫就像是白米飯一樣,平平淡淡,但不吃的話,又懷念它,發覺沒有它不行。

從未拍過真人版的Touch,如今推出真人電影版,沒抱太大期望,結果OK,但不會叫擁躉或現今的年輕觀眾興奮。當然不可以要求26本漫畫、101集TV動畫濃縮於短短兩小時的電影內,就算當年動畫電影版也分為3集。我覺得這個真人電影版已把原作的重心剪裁到短短二小時的電影裡,也重現了不少名場面,勾起一眾粉絲的昔日回憶。當然,如果拍電視劇的話,會更好,那就可以多描寫達也、和也和南南三人那微妙的青梅竹馬的感情,而且連西村、魔鬼教練柏葉英二郎等人物也可以補完了。

選角方面,孝太郎和Punch瘦身了,但感覺不錯孝太郎和Punch瘦身了,但感覺不錯。原田型了很多,長澤正美的南很「卡哇伊」(可愛),完全是青春美少女,切合「鄰家女孩」的形象。兩個男主角不想多說,演技幼嫩,很多內心戲很表面,如果給《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時期的山田孝之、柳樂優彌等新生代演技派演員來演,電影會更好看。

其實原作有很多情節要慢慢感受,感情也是慢慢滲的。當年連不懂棒球的我,看了動畫才漸漸懂得什麼甲子園、三振、好球、全疊打等棒球術語。

我不會要求短短二小時的電影把原著所有情感放進去,導演的節奏已做得不錯,尤其動畫TV版的主題曲在適當時候插入,我等死忠擁躉為之精神一振,最敗筆是片尾歌那歌手的雞仔聲,不堪入耳,新不如舊,求其選一首動畫版片尾歌都比此歌好(不過當年任何一部動畫的主題曲/插曲都很動聽,一如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樂壇)。那當然,Touch動畫大部分的動畫歌都由芹澤廣明作曲。不知芹澤廣明是誰?你有沒有聽過譚詠麟的《朋友》、《愛的替身》、《此刻你在何處》、《愛情陷阱》、《暴風女神Lorelei》……均出自此君之手。

2006-02-11

愛上接觸


似乎不論什麼時候
我的旁邊總會有你

「上杉達也愛上南南了,比誰都愛。」
「再說一次。」
「十年後我會再說。」
「十年才說一次?」
「嗯。」
「真小氣。」

2006-02-06

重回小學 Revisit My Primary School

2月4日立春日母校聖博德小學的校友會舉行新春團拜。

幸好校友會有網頁及留言版,所以才得知校友會成立。互聯網實在是太棒了!互聯網萬歲!

特地選在活動將近結束時回去。回去無非想報名參加校友會,還有逛逛闊別多年的校園。

從前教過我的老師相信大部分都已退休了,幸好還有老師認識我 — 當過我大弟六年級班主任的李華副校長及教過我中文的黃燕琼老師。

雖然他們沒當過我的班主任,但因為我和年紀小我一年的大弟在當年算是「名人」、高材生(大陸語:尖子是也)(註),所以他們最初就算不認得我的樣子,但聽到我報上名字後,也記得我和大弟(連留言版也有舊生認得我「大名」)。

兩位老師介紹了現任校友會的執委,大約是比我少十年八載的師弟師妹。和兩位老師談了一會,語氣偶爾帶一兩句對工作的怨言,我說:「明白的,辛苦了」,接著他們帶我逛一逛校園。校園及校舍變得美麗了、現代化了。操場不再是石地,鋪了軟墊,樓梯及地台也鋪了地磚;操場也變小了,皆因有一邊新建了一幢圖書館。課室也裝了冷氣,走廊的地板也重鋪了階磚,只有走廊牆上灰色的小磚還是我畢業時的樣子。

兩位老師也領了我乘升降機(又一變遷,我上學那時只有樓梯)上天台,天台一直是禁地,所以我沒什麼特別懷念,老師說天台會改建為學生午膳的地方,對我來說,在校吃午飯實在陌生呢,因為我當年還是上半日制,我是唸上午校的。以往我上到最高的樓層就是神父室外的小花園,因為玩過園藝組,課外活動就上去掘泥澆水種花。當年的花圃也填平了。

本來是下午校的教員室也改建為電腦化的語言室,然後經過校務處,從前只有一個窗口的校務處,如今裝了大玻璃窗,不再神神秘秘,透明化了。穿過校務處,到另一神秘地點 — 以往除了老師, 就只有兩類學生進入:乖學生和曳學生,這地點就是教員室了。以往我因為當班長要拿簿的關係,所以有機會出出入入。不過,黃老師說幾年前教員室外已設有「拿簿區」,如今教員室真的變成學生禁地了。

參觀完畢,李華副校還叮囑我叫我大弟找他聯絡,最好能聯絡到多些同屆的舊生。

我也希望能找到和我同屆的同學及教過我們的老師,參加校友會的活動,或者相約在某一天(趁母校還有認識的老師),回母校逛逛,互道近況,緬懷舊事。

我期望這一天!

註:小一起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學四年級和六年級當過「模範生」,最自豪是四年級獲同學票選為「民選班長」,五年級因班長成績欠佳,以候補班長身份取代,當班長至畢業為止,後來循學能測驗考上九龍塘某天主教「貴族學校」,升上中學才體會「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

七夕的莫名孤寂 Inexplicable Loneliness

  是日七夕 莫名孤寂 一早起床 在滂沱大雨下 打著傘 在一條陋巷中 獨自 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