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0

擦鞋匠 The Shoe Shiners



最近中環擦鞋匠因被香港特區政府食環署撿控和趕盡殺絕,惹來全城議論和月旦。

這些擦鞋匠每天替中環的西裝友、達官貴人擦鞋,數十年來,由擦鞋仔變成擦鞋伯,並成為香港一道獨有的風景線。

根據《東方日報》,早前,食環署小販管理隊一行八人,從中環美利道天橋左右包抄,拘捕擦鞋匠李伯,票控他阻街。在附近工作的曹先生看不過眼,出言斥責:「阿伯喺度擺檔十幾年,邊有阻街?」販管隊職員沒理會,只冷淡地說:「阿伯你冇錢可以向政府攞綜援,總之以後唔可以再擺檔。」

「我只係匿埋一角擦鞋,點會阻人?」李伯說:「咁多年來我都唔靠政府,只係想靠自己,因為仲有人比我更需要綜援,點解都唔畀條生路我行?」

《星期日檔案》,「為了李伯」

香港政府的宣傳一直明示暗示綜援養懶人,現在轄下的公務員卻帶頭叫人拿綜援做懶人,實在反智。

最反智的是擦鞋匠自己想自力更生,但政府連這條生路也不給。

相比這些每天弓著身,低著頭,月賺數千,自力更生的擦鞋匠,政府充斥更多每月俸祿十數萬以至數百萬,高薪厚職的擦鞋仔,擦鞋伯以一己勞力和多年經驗擦亮客人的皮鞋,不論皮鞋是價值二百元還是二萬元,他們都做好他們的工作,而這些高薪擦鞋仔又為香港市民做過什麼?

那麼為什麼多年來相安無事的擦鞋匠最近又給人投訴?老實說,這幾位碩果僅存,年過半百的擦鞋匠又會工作多久?現實地說,死一個少一個。擦鞋這行業亦會隨着時代的轉變和社會的發展而式微,慢慢消亡。

「戲院里位於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因以前坐落了皇后戲院和娛樂戲院而得名。這裡又稱擦鞋街。『近幾年都相安無事,只是近來又開始發告票。』食環署每發告票,除了罰款以外,還要充公所有擦鞋匠的謀生用品。」《文匯報》,2009年7月8日

「(中環戲院里的陸海通大廈發展商)陸海通有限公司向食環署發出的律師信表示,關注擦鞋匠獲發固定牌後,其擺擋位置或會影響環境衛生及公眾安全,希望署方能平衡雙方利益。食環署中西區環境衛生總監樊容佳出席中西區議會會議時回應,署方會與發展商溝通,又表示發展商發出的律師信對整體發牌原則沒有改變,而擦鞋匠的檔位可作調節。」《明報》,2009年7月17日

原來又是發展商恃著財雄勢大,欺凌弱小又一例證.

食環署制度僵化,官員只求方便,以大壓小,沒有考慮民情,只是因循制度,息事寧人。

官商勾結,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日見商場化,財團化,小企業小商戶小業主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甚至趕盡殺絕。

而食環署的庸官就是幫兇,近幾年欺侮老弱婦孺的例子倒不少:

在中環娛樂行對出馬路兜售白蘭花的陳伯,五年前也曾被食環署人員票控非法擺賣。

煨番薯母女遭檢控 200人圍觀求情

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是自力更新、拼搏、努力。

現在誰來摧毀呢?

更悲哀的是,擦鞋匠的事件除反映出政府的反智,官商的勾結,就是香港政府缺乏視野,長遠目光,沒有一個完善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老伯伯還要做到老,做到身體尚能工作為止,不然手停口停。

這是一佪怎樣的社會?

我們還有公義嗎?還有人情和道理嗎?

擦鞋匠多年默默靠自己的專才手藝生活,可敬。

香港特區政府欺善怕惡,可恥。

香港政府,不該,真不該。

沒有留言:

七夕的莫名孤寂 Inexplicable Loneliness

  是日七夕 莫名孤寂 一早起床 在滂沱大雨下 打著傘 在一條陋巷中 獨自 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