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4

傷痕戰爭片 Scar War Movies



《亡情使者》(The Messenger)、《拆彈雄心》( The Hurt Locker)和《雙情路》
( Brothers)

我們在無數戰爭片都看過這場面:兩位神情肅穆的軍人, 敲門,門打開,向屋裡的親屬傳遞他們親人陣亡的噩耗。《亡情使者》的主角就是這兩個死亡天使。男主角威爾(Will)是戰爭英雄,他在伊拉克拯救同袍,也因此而受了傷,回到美國治理。離退役還有三個月,軍部派他一個最後任務:通知陣亡士兵親屬他們的兒子、丈夫死了。或許有些人覺得這項任務是優差,捎個信而已。但大兵們可寧願上戰場,也不願做這種「厭惡性」工作。沒人喜歡聽到壞消息。所以這工作服務態度無論多好,顧客注定不滿。有人會摑你一巴,有人會向你吐口水,有人會一時受不住打擊嘔吐哀號。而威爾的拍檔東尼(Tony)更是不太友善之輩,只叫威爾按本子辦事,切忌身體接觸。


姑勿論《拆彈雄心》( The Hurt Locker)和《雙情路》( Brothers)是支持還是反對戰爭,連同上述的《亡情使者》,都揭示了戰爭對一個軍人的影響。戰爭肯定影響了曾經身在沙場的士兵,改變了他,留下了傷痕,不僅是身體表面的,更是心靈內在的。即使僥倖不死,也不是昔日的自己了,就像《亡情使者》新寡說到亡夫時,說她不認識回國後的丈夫了。

"It smelled of... something awful. It wasn’t another woman, or cigarettes, or booze - I could have handled that. I smelled... Rage. Fear. This-- The man he turned into
over there. The man I started hating. And he didn't treat me or his little boy very good when he was at home. So in a way, in my mind, it was like he was dead already."

(「很難...很難聞。不是別的女人的氣味,也不是煙味酒味 -- 這些氣味我倒應付到。我聞到的是...憤怒。畏懼。這個...這個遠赴沙場的男人。我開始憎恨的男人。他在家時虧待我,也苛待兒子。因此在我心目中,我早己當他死了。」




威爾和東尼也各有各的心靈創傷。又或如《拆彈雄心》的占士,中了戰爭毒,不是說他嗜戰,而是那種命懸一線、千鈞一髮、爭分奪秒的拆彈環境和過程,這種驚險刺激的危險,以及在高危壓力下成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令他彷如吸毒般上了癮,欲罷不能,再不能過普通平淡的家庭生活。而《雙情路》的森(Sam)因被俘後所受的折磨而造成的心理創傷,令這個好丈夫好爸爸好兒子時常疑神疑鬼,沒有安全感,令親人心生寒意,不敢親近。

戰爭,無論是為何而戰,一定令人付出代價,尤其是曾親歷戰場的人,其代價是沉重的,也是不可逆轉的。

沒有留言:

七夕的莫名孤寂 Inexplicable Loneliness

  是日七夕 莫名孤寂 一早起床 在滂沱大雨下 打著傘 在一條陋巷中 獨自 在等待⋯⋯